劉心武,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當過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志主編。1977年11月發(fā)表短篇小說《班主任》,被認為是“傷痕文學”發(fā)軔作,引出轟動,走上文壇。短篇小說代表作還有《我愛每一片綠葉》、《黑墻》、《白牙》等。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鐘鼓樓》、《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1985年發(fā)表紀實作品《5·19長鏡頭》、《公共汽車詠嘆調》,再次引起轟動。1986-1987年在《收獲》雜志開辟《私人照相簿》專欄,開創(chuàng)圖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圖文融合的長篇《樹與林同在》。1992年后發(fā)表大量隨筆,結為多種集子。1993年開始發(fā)表研究《紅樓夢》的論文,并將研究成果以小說形式發(fā)表,陸續(xù)出版多部專著,2005年修訂增補為《紅樓望月》;同年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錄制播出《劉心武揭秘》系列節(jié)目23講,并出版同名專著共36講,反響強烈。1995年后開始嘗試建筑評論,1998年由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與環(huán)境》,2004年由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出版《材料質之美》。作品多次獲獎,如長篇小說《鐘鼓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短篇小說《斑主任》獲1978年全國首屆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和兒童文學《看不見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歲》都曾獲全國性獎項;長篇小說《四牌樓》還曾獲得第二屆上海優(yōu)秀長篇說大獎。1993年出版《劉心武文集》8卷,至2006年初在海內外出版的個人專著以不同版本計已逾140種。若士作品在境外被譯為法、日、英、德、俄、意、韓、瑞典、捷克、希伯來等文字發(fā)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