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龍的故鄉(xiāng),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有關龍的藝術凝聚著中國人數千年來的藝術想像力和創(chuàng)作智慧。本書把中國歷代工藝美術與民間美術裝飾中有代表性的龍紋,系統(tǒng)地按朝代順序編輯成冊,借以介紹龍紋裝飾的形狀和風格的演變。這些龍紋主要來自歷代出土文物、建筑、器具的拓印以及壁畫、服裝上的精細臨摹等。書中收集龍紋300余幅,彩圖30余幅,每幅圖版均附有年代、出處及文字說明等,具有很大的美學應用及研究價值。片斷: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的傳說:老大“囚?!焙靡魳罚隙绊{”好殺,老三“嘲風”好險,老四“蒲牢”好鳴,老五“狻猊”好坐,老六“霸下”好負重,老七“狴犴”好訟,老八“赑屃”好文,老九“螭吻”好吞。其后,囚牛為胡琴頭上的刻獸,睚眥為刀柄上的龍吞口,嘲風為殿臺角上的走獸,蒲牢為鐘上的獸鈕,狻猊為佛座上的獅子,霸下為碑座上的龜,狴犴為獄門上的銜環(huán)鋪首,赑屃為石碑兩旁的文龍,螭吻為殿堂脊梁的龍吻。另有一種說法是“龍生九子”為:蒲牢、狴犴、睚眥、赑屃(形似龜,好負重,后成石碑下龜趺)、螭吻(形似獸,好望,后成屋上獸頭)、饕餮(好食,立于鼎蓋)、蟲八蟲(性好水,故立于橋柱)、金猊(形似獅,好煙火,故立于香爐)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門首)?!褒埳抛印钡膫髡f在苗族人民中流傳更早,但內容稍異,是說龍生了九個兒子,頭八個都是膽小鬼,只有老九才有膽量。龍的故事在民間文學藝術中,龍的形象常是擬人化的,就以家喻戶曉的海龍王的形象來說,有的為民造福,有的為害百姓。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善惡不同、性格似人的海龍王出現。《西游記》描寫了孫悟空到水晶宮向龍王借兵器的情節(jié)。《封神榜》描寫了哪吒打死為害百姓的龍王太子敖丙的故事。元雜劇《柳毅傳書》,則敘述唐朝書生柳毅,搭救落難的洞庭龍女,以后結為夫婦的悲歡。而《張羽煮?!罚瑒t是秀才張羽與龍女反抗龍王,煮沸大海,終成眷屬的喜劇。人們通過這些龍的神話故事來揚善伐惡,宣傳人民心中的社會價值觀念。龍能布云施雨的說法由來已久。在苗族地區(qū),每年舉行布龍舞,人們把一片片青布用雙手舉過頭頂,互相連接成為長龍,象征源源不斷的流水,祈禱豐收。在漢族地區(qū),不論東南西北,各地都有龍王廟,那是過去用來祈禱風調雨順,保祐豐收的地方。有關龍的活動因為龍這一人文動物代表著社會不同人群的性格、哲理思想和生活理想,所以龍也一直是人民喜愛的體育活動和文藝活動的道具形式,其中賽龍船和龍舞最普遍。龍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穆王乘龍舟出游。隋場帝經運河到南方游覽,坐的也是龍舟。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漆棺,就有王者乘龍舟的圖案。在民間,人們?yōu)榱擞浤钋?,在陰歷五月初五端陽節(jié)舉行龍舟競渡的活動。于是龍舟的形象也成為繪畫和工藝美術裝飾紋樣的題材。關于龍舞的活動,漢代已有文獻記載,也見于漢代的石刻畫。今天逢盛大喜慶節(jié)日,仍有各式龍舞表演。后記:物,在原始社會便已出現了。龍的藝術形象,經中國人民長期的創(chuàng)造和裝飾實踐而逐步完善。龍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創(chuàng)造才能與智慧。然而在一段時期內,由于對待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簡單化和粗暴,龍的文化和藝術形式被視為封建糟粕而予以排斥,其中損失令人痛心。盡管中國的封建統(tǒng)治者曾經拿龍來標榜他們的血統(tǒng)和身分,然而龍始終是社會和民間廣為流傳的文化與藝術題材。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想像和技巧,創(chuàng)造了富有民族情感和生活特色或美麗的神話色彩的龍的藝術?!澳苊椠?,能繡鳳”一直是中國民間婦女的驕傲。即便是豪奢麗侈的宮廷裝飾,也都凝結著工匠藝人的心血。中國遠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在彩陶、玉器等工藝中創(chuàng)造了龍的藝術形象。當時對龍的信仰,已從自然崇拜、原始祖先崇拜,進到祖神崇拜的較高形式。而封建社會歷史不過二千余年,可見龍的藝術,淵源久遠,世代相傳,從未中斷。而龍的形象,也形形色色,神幻無窮。人民把龍當作超自然的力量,象征著幸福和吉祥,這種看法深深扎根于民情風俗中。不論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龍的形象就自然開花結實。這本圖集按時代順序,把工藝裝飾中具有代表性的龍紋,編繪成冊,并介紹龍紋的歷史演變。通過具體形象,還可以了解各個歷史階段的裝飾風格的異同和變化。以作為傳統(tǒng)工藝裝飾的造型方法和處理手法方面的參考。關于龍紋藝術的研究,有很多工作可以進一步深入。近來學術界對此都做大量的探討。編者學識有限,加上成書倉促,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懇切希望讀者指正。本書部分攝影及圖版選自龔寧《中國歷代器物圖案集成》(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臺北·南天書局出版)、濮安國《龍圖300例》(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特此致謝。編者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