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科學技術自然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學:擴編版

中國地質學:擴編版

中國地質學:擴編版

定 價:¥138.00

作 者: 李四光原著;《中國地質學》擴編委員會編著
出版社: 地質出版社
叢編項:
標 簽: 地質學

ISBN: 9787116028289 出版時間: 1999-10-01 包裝: 精裝
開本: 26cm 頁數(shù): 821 字數(shù):  

內(nèi)容簡介

  內(nèi)容簡介本書是李四光原著《中國地質學》(英文版,1939)的擴編版。全書共13章,包括中國的地貌、地層、巖漿巖、變質巖、構造運動序列、構造體系及其活動性與控礦規(guī)律,以及構造模擬實驗和力學分析、第四紀冰川、環(huán)境地質、災害地質等。本書分別由幾位著名的院士領銜執(zhí)筆,并組織有關專家撰寫而成。擴編版是以地質力學理論為主導,綜合分析研究了我國20世紀初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基礎地質研究、地質調(diào)查、礦產(chǎn)資源勘查、地質環(huán)境評價與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大量資料,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國的基礎地質與應用地質。本書內(nèi)容豐富、結構新穎,集學術性、理論性與資料性于一體,是一部大型的綜合性區(qū)域地質專著。它具有廣泛的參考價值,可供廣大地學科研、地質勘查、環(huán)境地質、國土整治、災害防治、工程與水文地質等方面人員,以及大專院校師生和地學愛好者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暫缺《中國地質學:擴編版》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第一章 中國地貌分區(qū)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地貌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條件
    一、地貌的基本特征
    二、地貌的形成條件
    第三節(jié) 各區(qū)域地貌特征
    一、青藏高原及橫斷山區(qū)
    二、西北盆地及山區(qū)
    三、北部高原及山地
    四、西南高原及盆地
    五、東部平原及山地
    六、長江中下游平原與丘陵山地
    七、東南低山丘陵及沿海地帶
   第二章 中國地層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關于地質年代表與地質構造發(fā)展階段
    二、關于地層分區(qū)
    三、地層發(fā)育概述
    第二節(jié) 前寒武系
    一、太古宇基底巖系
    二、古元古界
    三、中、新元古界
    四、震旦系
    第三節(jié) 下古生界
    一、寒武系
    二、奧陶系
    三、志留系
    第四節(jié) 上古生界
    一、泥盆系
    二、石炭系
    三、二疊系
    第五節(jié) 中生界
     一、三疊系
      二、侏羅系
     三、白堊系
    第六節(jié) 新生界
     一、古近系與新近系
      二、第四系
   第三章 中國巖漿巖和巖漿活動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巖漿巖的時、空分布
     一、巖漿巖的區(qū)域分布
     二、巖漿巖的活動期次
    第三節(jié) 巖漿巖分類、組合和巖石化學特征
    一、分類命名的問題
    二、巖石組合和巖漿活動區(qū)帶
    三、巖漿巖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
    第四節(jié) 巖漿活動與成礦
    一、成礦環(huán)境問題
    二、巖漿演化問題
   第四章 中國變質巖系和變質帶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太古宙變質巖系及變質作用
    二、古元古代變質巖系及變質作用
    三、中新元古代變質巖系及變質作用
    四、加里東期變質巖系及變質作用
    五、海西期變質巖系及變質作用
    六、印支期變質巖系及變質作用
    七、燕山期變質巖系及變質作用
    八、喜馬拉雅期變質巖系及變質作用
    第二節(jié) 不同變質時期的變質巖系(變質帶)實例
    一、雁翎關泰山巖群的變質與混合巖化作用
    二、太行山、五臺山的變質巖系和變質作用特征
    三、粵桂云開大山地區(qū)的變質巖及混合巖
    四、阿爾泰地區(qū)的變質巖帶
    五、四川丹巴地區(qū)的變質帶
    六、東南沿海燕山期變質帶
    七、東秦嶺地區(qū)的多期變質作用
    八、房山花崗閃長巖體圍巖的復變質帶
    第三節(jié) 變質巖系、變質帶及變質作用問題
    一、不同變質時期變質巖系演化和分布特點
    二、影響變質程度深淺的控制因素
    三、關于變質期次的概念及劃分標志
     四、多期變質作用和同期變質作用的多階段性
      五、高溫高壓、超高溫高壓變質帶
   第五章 中國構造運動序列及構造發(fā)展過程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構造運動時期鑒定與劃分
    一、構造運動時期與性質的鑒定途徑
    二、構造運動節(jié)律、序列與劃分、命名
    第三節(jié) 前震旦紀構造運動基本特征
    一、遷西期 阜平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二、五臺期—呂梁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三、四堡期—晉寧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第四節(jié) 震旦紀—古生代構造運動序列
    一、震旦紀—寒武紀中期的構造運動
    二、早古生代加里東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三、晚古生代海西期的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第五節(jié) 中、新生代構造運動序列
    一、印支期構造運動序列與古構造演化
    二、燕山期構造運動序列與燕山運動的主要特征
    三、喜馬拉雅期構造運動序列與構造發(fā)展過程
    第六節(jié) 有關地殼運動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
    一、地殼運動時期是否有定時性問題
    二、地殼運動分布是否有全球一致性問題
    三、地殼運動界面是等時還是穿時問題
    四、地殼運動速率是等速還是變速問題
    五、地殼運動方向是水平還是垂直為主導問題
    六、地殼運動的動力來源與全球性構造應力場問題
   第六章 中國主要構造體系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一、陰山天山構造帶
    二、秦嶺-昆侖構造帶
    三、南嶺構造帶
     四、其它巨型緯向構造帶
    第三節(jié) 經(jīng)向構造體系
    一、川滇南北構造帶
    二、華南地區(qū)的南北構造帶
    三、華北及西北地區(qū)的南北構造帶
     四、牡丹江南北帶
    第四節(jié) 扭動構造體系
    一、多字型構造
    二、山字型構造
    三、旋扭構造體系
     四、棋盤格式構造
      五、入字型構造
    第五節(jié) 中國海域及其鄰域的主要構造體系
    一、海域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二、海域經(jīng)向構造體系
    三、海域扭動構造體系
     四、海域主要構造體系的空間展布規(guī)律與時間演變特點
   第七章 中國東部前燕山期古構造分析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古構造分析的主要途徑和依據(jù)
    第三節(jié) 晚古生代海西期的古地理-古構造演化
    一、地層發(fā)育概況
    二、石炭二疊紀古地理環(huán)境及其演化
    三、石炭二疊紀同沉積期的古構造輪廓
      四、晚古生代海西期的古構造帶
    第四節(jié) 印支期的古構造演化
    一、地層發(fā)育概況
    二、印支同沉積期的古地理、古構造輪廓
    三、印支運動的主要影響
     四、印支造山期的古構造帶及古構造體系
   第八章 中國輓近地殼運動及活動構造體系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輓近以來的地殼運動跡象及其基本特征
    一、輓近以來地殼運動的跡象
    二、輓近以來地殼運動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jié) 輓近以來活動性構造體系的鑒定標志和分析方法
    第四節(jié) 輓近以來活動性構造體系的輪廓
    一、巨型緯向構造體系
    二、經(jīng)向構造體系
    三、扭動構造體系
    第五節(jié) 構造體系現(xiàn)今活動性和現(xiàn)今區(qū)域地應力場的初步分析
    一、構造體系的現(xiàn)今活動性
    二、現(xiàn)今區(qū)域地應力場的初步分析
    三、構造體系現(xiàn)今活動性和區(qū)域地應力場的研究進展
    第六節(jié) 小結
   第九章 構造體系的模擬實驗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形變模擬實驗
    一、平面模擬實驗
    二、在旋轉球體上的模擬實驗
    第三節(jié) 光彈性模擬實驗
    一、山字型構造光彈實驗
    二、多層非均勻介質三維光彈性模擬實驗
    第四節(jié) 物理模擬中的其它方法
    一、脆漆法
    二、形變網(wǎng)格法
    三、云紋法
     四、氣泡法
   第十章 構造型式力學與構造運動起源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巖石力學性質
    第三節(jié) 構造型式力學分析
    第四節(jié) 構造運動起源
    一、構造體系展布主要規(guī)律和構造運動程式
    二、構造運動的動力起源
    三、地球自轉速率變化引發(fā)的全球應力場
   第十一章 中國第四紀冰川與古氣候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第四紀冰川的爭論與存在依據(jù)
    一、第四紀冰川問題的爭論史概況
    二、東部地區(qū)第四紀冰川存在的證據(jù)
    第三節(jié) 第四紀冰川遺跡述要
    一、江西廬山地區(qū)
    二、皖浙地區(qū)
    三、湘西鄂西地區(qū)
    四、桂粵地區(qū)
    五、臺灣地區(qū)
    六、東北地區(qū)
    七、京冀晉地區(qū)
    八、陜西秦嶺地區(qū)
    九、川滇黔地區(qū)
     十、青新藏地區(qū)
    第四節(jié) 第四紀冰期、間冰期的劃分與對比
    一、第一冰期
    二、第一間冰期
    三、第二冰期
    四、第二間冰期
    五、第三冰期
    六、第三間冰期
    七、第四冰期
    八、第四間冰期
     九、第五冰期
     十、冰后期
    第五節(jié) 第四紀氣候演化過程
    一、第四紀冰期、間冰期與海面變化
    二、第四紀植物群所反映的氣候變化
    三、東部更新世“冷槽”、雪線及冰川規(guī)模
   第十二章 構造體系控礦與動力成巖成礦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構造體系控巖控礦
    第三節(jié) 構造動力成巖成礦
    一、構造動力成巖成礦理論及其研究內(nèi)容
    二、應力驅動下物質調(diào)整的實驗研究
    三、應力場與物質場關系的研究
     四、構造附加靜水壓力與成礦深度預測
    第四節(jié) 構造與固體礦產(chǎn)預測
     一、金屬礦產(chǎn)預測
     二、煤田預測
    第五節(jié) 地下水網(wǎng)絡理論及基巖地下水的構造控制規(guī)律
    第六節(jié) 含油(氣)區(qū)及油(氣)田預測
     一、柴達木盆地侏羅紀油氣田預測成功
     二、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油氣田的突破
   第十三章 中國的地質環(huán)境與地質災害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地質環(huán)境特征
     一、西部地區(qū)
     二、中部地區(qū)
     三、東部地區(qū)
     四、海域地區(qū)
    第三節(jié) 地質災害分類
    一、內(nèi)動力地質災害
    二、外動力地質災害
    三、人為活動與地質災害
    第四節(jié) 地質災害的評估與減災
    一、地質災害的災情評估
    二、區(qū)域地殼穩(wěn)定性評價與減災措施
    第五節(jié) 地質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防治
    一、內(nèi)動力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預報
    二、外動力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
    三、城市地質災害防治實例
     四、地質災害防治問題的探討
    第六節(jié) 關于中國幾個環(huán)境地質問題的探討
    一、關于利用黃河泥沙填海造陸的問題
    二、關于長江中下游治理洪水的疏堵并行問題
    三、關于環(huán)球中緯度地震帶的問題
     四、關于地質環(huán)境變遷與地質災害的周期性與規(guī)律性的問題
    第七節(jié) 小結
   附篇 地殼構造與地殼運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