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三零七——三六五),一作(三零二——三六一),字逸少,山東臨沂人,因官至右軍將軍,故世又稱“王右軍”是東晉著名書家,有“書圣”之譽。擅長楷、行、草諸體,尤其是他的行書,能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將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開創(chuàng)出一種妍美流便的新體,為后世立極,歷代書家?guī)缀鯚o不受其影響。王羲之的行書有以下三個特點:一具中和之美。他的行書方圓并用,秾纖折中,修短合度,寓奇于正,有“進退憲章,耀文含質,推方履度,動必中庸”(見《書斷》)之妙,梁武帝評其書謂:“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風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喻其字有動靜之勢,所謂“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孫過庭《書譜》),正因為王羲之追求一種恰到好處的美,故其書奇而不怪,肆而不離,正而不板,自有一股雄秀之氣撲人眉宇,而以韻勝。二具自然之美。王羲之的行書天資自然,風神蓋代,如絕色佳人,雖粉黛無施,而國色天姿,光輝動人,《山谷題跋》評其書曰:“右軍筆法,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非復可以常理待之。”三具變化之美。王羲之的行書,如絳云在天,因風變化,更能于千變萬化中妙合自然,不失主調,處處流露出一種飄逸灑脫,平和簡靜,遒麗天成之風度。正因為王羲之的行書有以上三個特點,所以他的書法受到后人的喜愛。唐太宗李世民于貞觀初年即下詔,出內府金帛,廣征二王法書,他對王羲之的書法作出了高度的評價,評曰:“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高宗咸亨三年(六七七)都城諸僧為弘揚佛法,委托懷仁和尚,依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圣教之序,高宗李治所作之記,出示內府所藏真跡,摹集王羲之行書,勾摹上石,費時十余載,始克成事,于是逸少真跡,咸萃其中,評者以為”天衣無縫,勝于自運“,且勒石、鐫刻皆當時高手,故此冊成為歷代書家學習王字的最佳范本。劉熙載《書概》評曰:“《懷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淵致。”康有為則贊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盡管有“結體無別構,偏旁多假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傷其大雅,在王氏書跡流傳稀少的情況下,此冊彌足珍貴。是碑現藏西安博物館,計三十行,行八十余字,共二千四百余字,仿刻本極多,比較好的拓本有“周文清本”、“墨皇本”、“吳荷屋本”、“陜西博物館藏本”、“上海圖書館藏翁方綱跋本”等,皆北宋時所拓,據董其昌謂碑文內以“紛糾、何以、出”五字未損者為唐拓。今選用宋拓墨皇本付印出版,以饗廣大書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