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勇先生的新作——《淺酌書海》收于《讀書臺筆叢》中,內中多是作者十幾年來的隨筆雜記?!拔暮c^沉”、“文事考辯”是對當前文壇一些頗具爭議的問題所作的有益探索?!拔娜思粲啊敝卸潭處坠P就勾勒出文人學者的才情雅事,“文壇余墨”則研磨了多年來對于當前文壇的雜感雜記。學者的嚴謹與縝密,對歷史的責任感,堅實的積淀,孕育了它于繁花似錦的書林當中的一種“別樣”之處。初讀之時,書中學術性與通俗性的巧妙結合就留給我揮之不去的印象。于一般人的觀念中,學術著作的艱深與通俗讀物的隨意似乎成了天平的兩端,涇渭分明而不可調和。而這本書卻打破了兩者的森嚴壁壘,使之水乳交融。如對于“一代才女”林徽因,此前描述、記敘她的作品很多,但或浮光掠影,有神無形,或面目全非,無中生有,而本書作者以盡量貼近原時代的材料入手,絲絲入扣地對各個疑團深入剖析。這些都體現(xiàn)出作者治學的嚴謹。而作家的身份又賦予他獨特的視角,使他以書話的形式把多年的研究成果通俗淺顯地發(fā)諸于筆端。選材視角的獨特也顯示出作者獨具非凡的駕馭功力。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選題頗冷”。作者選取了一批備受冷落的民國作家,從他們被忽略的角度著手對他們進行全面的鉤沉。對陳衡哲、蘇雪林、凌叔華、粱遇春、董樂山等人,作者輕輕地揭開他們被塵封的一面:一直以來以《小雨點》立足于文壇的陳衡哲卻是一位被詩壇所遺忘的詩界勇士;以散文著稱的蘇雪林女士,以新詩最早嶄露頭角于文壇,被冰心譽為“新詩界最有天分的詩人”……書中掃描之事多散于文學研究邊緣,但是經他的連綴述說,往往更能展現(xiàn)出歷史的真實。作者能嫻熟地利用書話這一散文的特殊體式,于冷僻中引發(fā)讀者興趣,舉重若輕地寫出自己的感悟。除了本書以外,文叢另有《淘書隨錄》(薛冰)、《書房文影》(徐雁)、《書林意境》(周維強)、《漫卷詩書》(王振羽)等九種。其中有現(xiàn)代學界人事的獨特感想,有對揚州人文的寄情相守,有對圖書文化研究的心路歷程,有對當代作家作品孜孜探求,有致力于金陵掌故的追索,又有醉心于傳記文學的研討。作者筆觸所及,或凝重,或隨意,或飄逸,或質樸,有靈氣而又不浮華,有見識而又決不刻板。時而隨筆,時而札記,時而書信,時而又跋序,其形式又多種多樣,不固守于俗套,惟以隨意說出自己的感想為指歸。在這套由著名書評家秋禾先生主編的散文隨筆集中,囊括了南京、揚州、上海、杭州、南通五個城市的文人學士“游思文林”的佳品,它既是眾多江南才子的一次以文會友的雅聚,又是歷代讀書臺所蘊涵的人文底蘊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