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電磁兼容設計的目的
1. 1. 1 電磁騷擾及其危害
1. 1. 2 電磁兼容
1. 1. 3 電磁兼容設計的目的
1. 2 電磁兼容設計的基本內容
1. 2. 1 系統(tǒng)間電磁騷擾控制技術
1. 2. 2 系統(tǒng)內電磁兼容設計
1. 3 電磁兼容設計的效費比與方法
1. 4 電磁兼容性管理
1. 4. 1 論證階段
1. 4. 2 方案階段
1. 4. 3 工程研制階段
1. 4. 4 定型階段
1. 4. 5 生產和使用階段
1. 5 電磁兼容預測
1. 5. 1 電磁兼容預測定義
1. 5. 2 電磁兼容預測意義
1. 5. 3 電磁兼容預測分類
1. 5. 4 電磁兼容預測內容
2 電磁騷擾源與耦合途徑
2. 5 電磁環(huán)境
2. 2 電磁騷擾的特性與分類
2. 2. 1 電磁騷擾的特性
2. 2. 2 電磁騷擾分類
2. 3 自然騷擾源與人為騷擾源
2. 3. 1 自然騷擾源
2. 3. 2 人為騷擾源
2. 4 綜合電磁環(huán)境
2. 5 電磁騷擾的耦合途徑
2. 5. 1 傳導藕合
2. 5. 2 共阻抗耦合
2. 5. 3 感應耦合
2. 5. 4 輻射耦合
3 有源器件的選擇和印制電路板設計
3. 1 有源器件敏感度特性和發(fā)射特性
3. 1. 1 電磁敏感度特性
3. 1. 2 電磁騷擾發(fā)射特性
3. 1. 3 噪聲電流和瞬態(tài)負載電流是傳導騷擾和輻射騷擾的初始源
3. 5. 4 共模電流和差模電流
3. 2 表面安裝技術
3. 2. 1 當今SMT發(fā)展新趨勢
3. 2. 2 新型片式器件的發(fā)展態(tài)勢
3. 3 在印制板級控制電磁發(fā)射和抗擾度
3. 3. 1 單面板
3. 3. 2 雙面板
5. 3. 3 單面板和雙面板幾種地線的分析
3. 3. 4 多層板
3. 3. 5 高密度電子組裝技術
4 地線設計
4. 1 接地系統(tǒng)
4. 1. 1 懸浮地
4. 1. 2 單點接地
4. 1. 3 多點接地
4. 1. 4 混合接地
4. 1. 5 多級電路的接地
4. 1. 6 大系統(tǒng)接地
4. 2 地線阻抗
接地要求
接地技術應用
地環(huán)路問題
屏蔽電纜的接地
4. 6. 1 屏蔽層接地產生的電場屏蔽
4. 6. 2 屏蔽層接地產生的磁場屏蔽
4. 6. 3 地環(huán)路對屏蔽的影響
5 屏蔽設計
5. 1 屏蔽原理
5. 2 孔縫屏蔽
5. 2. 1 導電襯墊
5. 2. 2 截止波導式通風板
5. 2. 3 屏蔽窗
5. 2. 4 操作器件的處理
5. 2. 5 指示燈. 表盤的處理
5. 2. 6 穿過屏蔽體的導線
5. 3 電纜輻射及其抑制
5. 3. 1 電流的天線效應
5. 3. 2 電纜屏蔽層的類型
5. 3. 3 濾波器連接器
5. 3. 4 板上濾波器與饋通濾波器
6 濾波設計
6. 1 濾波器的構造
6. 1. 1 阻抗關系
6. 1. 2 寄生電抗
6. 1. 3 元件放置
6. 2 濾波器元件
6. 2. 1 三端電容器
6. 2. 2 饋通電容器
6. 2. 3 旁路和去鍋電容器
6. 2. 4 片狀電容器
6. 3 電源線濾波器
6. 3. 1 共模和差模騷擾信號
6. 3. 2 電源E咀濾波器的網絡結構--反射式低通濾波器
6. 3. 3 插入損耗
6. 3. 4 失配端接
6. 3. 5 電源EMI濾波器的安裝
6. 4 EMI信號濾波器
6. 4. 1 信號濾波器的基本概念
6. 4. 2 饋通濾波器的類型
6. 4. 3 濾波器連接器
6. 5 鐵氧體EMI抑制元件
6. 5. 1 鐵氧體的應用
6. 5. 2 復磁導率
6. 5. 3 復磁導率和阻抗之間的關系
6. 5. 4 阻抗等式
6. 5. 5 材料的選擇
6. 5. 6 鐵氧體芯的選擇
6. 5. 7 阻抗和插入衰減的關系
6. 5. 8 環(huán)境
6. 5. 9 新材料
6. 5. 10 鐵氧體EMI抑制元件的應用
6. 5. 11 鐵氧體EMI抑制元件的選擇
6. 5. 12 鐵氧體EMI抑制元件的安裝
6. 6 寬頻帶抗電磁騷擾材料
6. 7 幾種實用的濾波器
7 瞬態(tài)騷擾的抑制
7. 1 電快速瞬變脈沖群
7. 1. 1 對E叮的說明
7. 1. 2 受試設備不能通過E叮試驗的原因
7. 1. 3 抑制EFT的方法
7. 2 雷擊浪涌
7. 2. 1 全球雷擊的一些數(shù)字
7. 2. 2 雷害形式--直擊雷與感應雷
7. 2. 3 雷害帶來的后果
7. 2. 4 雷擊與瞬變脈沖電壓
7. 2. 5 雷害的防護
7. 2. 6 其他保護技巧
7. 3 靜電放電產生的電磁騷擾
7. 3. 1 BSD對電子設備的影響
7. 3. 2 減小ESD影響的設計導則
7. 3. 3 附加保護措施
7. 4 瞬變騷擾吸收器
7. 4. 5 避雷管
7. 4. 2 壓敏電阻
7. 4. 3 硅瞬變電壓吸收二極管
8 電磁兼容預測中的主要算法
8. 1 引言
8. 2 場的方法
8. 2. 1 引言
8. 2. 2 有限差分法
8. 2. 3 有限元法
8. 2. 4 矩量法
8. 2. 5 幾何繞射理論
8. 3 路的方法
8. 3. 1 引言
8. 3. 2 直流穩(wěn)態(tài)分析
8. 3. 3 瞬態(tài)分析
8. 3. 4 場路結合
9 電磁兼容預測應用
9. 1 引言
9. 2 預測建模. 預測方程及預測步驟
9. 2. 1 三要素模型
9, 2. 2 預測方程
9. 2. 3 預測步驟
9. 3 傳導騷擾預測
9. 3. 1 公共阻抗騷擾分析
9. 3. 2 傳導騷擾參數(shù)計算
9. 3. 3 傳導騷擾計算
9. 4 感應騷擾預測
9. 4. 1 容性騷擾分析
9. 4. 2 感性騷擾分析
9. 4. 3 線間串擾分析
9. 5 輻射騷擾預測
9. 5. 1 電流元輻射特性
9. 5. 2 共模騷擾分析
9. 5. 3 差模騷擾分析
9. 6 電磁兼容預測軟件
9. 6. 1 BHEMCAP
9. 6. 2 IPP-1
9. 6. 3 俄羅斯電磁兼容預測軟件
9. 6. 4 Eminence
附錄 搭接中的電化學腐蝕
參考書目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