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陳翰伯同志重新編輯出版一本文集,這是1996年的事了。那年初,當我看到作為《中國出版論叢》之一的《陳翰伯出版文集》時,我的第一感覺是太單薄了,進而發(fā)現(xiàn)有些重要文稿也未收進,文集的內容與翰伯同志的貢獻不相稱。文集的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也包括像我這樣的人未能盡責,參與其事。我讀文集也就自然地產生著負疚的心情。我該做些什么?首先是寫一篇懷念翰伯同志的文章,著重講文集反映很不夠的翰伯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對出版領域解放思想撥亂反正的貢獻,在1996年《出版發(fā)行研究》第4期發(fā)表。同時也想到補充內容為翰伯同志再出一本文集。這就是我在那篇懷念文章最后講到的“如果有機會,或者創(chuàng)造一個機會,我愿意為更全面地向讀者介紹翰伯同志對出版事業(yè)的貢獻再做努力”。我的這個想法得到商務印書館總經理楊德炎同志的贊同和支持。1996年10月16日上午,我邀請有關同志在商務印書館開會商談,并做出編輯出版《陳翰伯出版文集》(第二版)的決定。此次會議紀要說:“考慮到《陳翰伯出版文集》是‘中國出版論叢’之一,為使叢書體例統(tǒng)一,會議商定《陳翰伯出版文集》(第二版)書脊及封面署名仍為中國書籍出版社,再版前言及后記中均應說明該文集由中國書籍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共同編輯出版”。但不言自明,這第二版的編輯出版工作主要由商務印書館負責,所需資金也由商務一家承擔。